七年级语文: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教学反思

时间:2023-03-30 12:58:47
七年级语文: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教学反思

七年级语文: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教学反思

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,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,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,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: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教学反思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七年级语文: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教学反思1

说句实话,上课前还真有那么点儿紧张。之前听了姚老师的课,心里不免就有些忐忐忑忑的,生怕这堂课上不好。虽然也是把教材细细翻阅,反复斟酌之后写下的教案,但是···呵呵,课都上完了,还说这些干嘛呀,真是的。还是说说这节课的感受吧。

莫顿·亨特在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中回忆了自己儿时的一段历险、脱险的经历,并借此揭示了“在人生道路上,碰到艰难险阻,应当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,一个一个认真解决,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”这样一个人生哲理。

基于这是一篇叙事文,教学中我所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帮助学生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,并借助这六要素指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。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,我又让大家注意比较同学的“复述”和原文内容的差异,由此引入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的分析。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还是挺流畅的,但是,课后感觉最黏糊的地方还是在人物分析这一块。由于本课的人物描写比较多,特别是心理描写与神态描写互济较多,感觉学生的理解有些混乱,他们在分析作用的同时已经忽略了对人物描写的分辨。而我,作为课堂的引导者,也没有很好 ……此处隐藏6561个字……:引导孩子朗读第11段——“嗨,慢着,”我软弱地哀求道,“我没法——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“我”的语言?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读?结果,孩子读的非常的精彩。他们用颤音,来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恐惧。我希望我的孩子,能够真正用朗读,来揣摩人物的心理。

亮点二:引导孩子朗读第16段“父亲”刚刚出场时的一段话:“下来吧,孩子,”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,“晚饭做好了。”父亲的口气,是低沉的,还是响亮的?是着急的还是缓慢的?为什么?学生回答——都不是。父亲的语气,应该是平静的。特别是“晚饭做好了”这一句看似与孩子眼下困难无关的话,更彰显出父亲其实是想用平静的语气,来平静孩子恐惧的心理。就在这样的朗读中,学生们逐步感受到了对父亲的崇拜和热爱。作为一名教师,我希望我所有的学生,都能够爱自己的父亲。惟有如此,父亲的伟岸,才能够助推他们少年历程中的成长。

最得意的,是亮点三——我在第18段,灵机一动抛出了一个问题——“父亲有足够宽阔的肩膀,他完全可以让处于危险中的孩子跳到自己的怀里,自己用双臂接住儿子,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艰难爬下来呢?”

但是暗点,也在此时产生——有的学生回答说“父亲不能让孩子跳下来”,理由是“太高了,20多米”。这个时候,我糊涂地用了“假设离地面并不高,那么父亲为什么不接住孩子”,太牵强了。其实,应该接着引导——真的是20多米吗?这样,可以领着学生细读课文第8段,让学生在争议中弄明白课文的内容——“我”只是停留在“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的狭小岩石架”上。可惜,我当时不够机智,没有以这个步骤来提升学生“细读课文”“读细课文”的意识——课文中的“我”到底离地面几米并不重要,但是培养学生具有“深读课文”的意识,却是我工作的重点。

《七年级语文:《走一步,再走一步》教学反思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